发布日期:2025-01-23 02:10 点击次数:109
谈到王昌龄,最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便是他创作的《出塞》。
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”这句诗,不仅展现了汉族儿郎的豪情壮志和奋发向上的气概,还激励了无数代人为国家的正义全力以赴。
可惜的是,许多人并不知道王昌龄在诗坛风光无限的同时,仕途却十分不顺。他曾两次被贬,导致这位堂堂进士只能担任一些微不足道的官职。
因此,他的宏伟抱负和满腔热情都无处寄托。
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,这位忠于君主、为国奉献的诗人和优秀官员,却在回家的路上被濠州刺史闾丘晓一枪致命。
那么闾丘晓究竟为何要杀王昌龄呢?他是否为此付出了代价呢?
展开剩余90%胸怀壮志,却不得重用
王昌龄的家庭并不富裕,父母希望他不要像他们一样过困苦的生活,因此拼命工作,供他读书,希望他能通过考试获得功名。
幸运的是,王昌龄十分懂事,学习十分刻苦。此外,他在诗词方面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天赋,十几岁时,他的诗作在当地已经小有名声。
在取得了诗文上的一些成绩后,王昌龄决定离开故乡,开始四处游历。一方面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见识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与各地的读书人进行交流和切磋,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正是在这个时期,他前往塞外,创作了广受欢迎的《出塞》。
此时的王昌龄雄心勃勃,渴望在仕途上取得成就。因此在他30岁时,他投身科举,顺利地考中进士。
尽管他没有成为状元,与宰相的机会无缘,但只要他努力表现,成为侍郎还是很有可能的。
有句俗话说得好:“希望越大,失望也越大。”在朝廷为这批进士安排职位时,王昌龄不幸地被分配到了秘书省,担任校书郎。
所谓的校书郎,是负责审核文书,检查是否有错字或引用的典故是否正确的人。显然,王昌龄在这个位置上任重道远。即使他再怎么努力,也只能徒劳无功,无法得到重用。
放在今天来看,这件事实在令人难以相信,毕竟他可是进士,怎么会遭遇如此对待呢?
然而,在当时的背景下,这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。尽管科举制度已经确立,但它并不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,而只是用来补充人才的一种手段。朝廷中许多职位仍然是留给权贵之子的。唐代的进士实际上并没有后来的地位那么高。
更何况,王昌龄出身卑微,缺乏背景,自然无法获得好职位。
然而,王昌龄对此并不明白。为了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,他再次报考了“博学宏词”科。这个名为“博学宏词”的科目,可以看作是朝廷内部的一种职称评级,且还是难度最大的一种。
能够通过“博学宏词”的考试者,都是才华出众、学识渊博的优秀人才。因此,可以看出王昌龄的实力相当不凡。
他心里想着,这次总不至于让他被冷落吧?没想到,他竟然被直接赶出了朝廷,安排到汜水县担任县尉。
在县衙中,县令位居首位,县丞则位居第二,而县尉只能排在第三的位置。让一位进士担任县丞,这在历史上恐怕也只有唐朝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。
仕途失意,诗坛得意
在担任县尉的第三年,王昌龄凭借出色的表现终于“晋升”了。他从汜水县的县尉升迁至江宁县的县丞。没错,他整整花了三年时间,连个县令都没能当上。
在这一点上,聪明的人都能看出,王昌龄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不顺,可能是得罪了某些人。
没错,王昌龄的确得罪了人,而这个人正是翰林侍郎李林甫。
李林甫一直渴望成为宰相,而张九龄则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阻碍。在王昌龄担任校书郎期间,他多次称赞张九龄,将其视为榜样。此时的李林甫并非张九龄的对手,既无法对付张九龄,自然也无法放过张九龄的“忠实追随者”。
恰好吏部侍郎负责管理官员的升迁,对于李林甫来说,打击王昌龄简直是轻而易举。
李林甫成为宰相后,张九龄被逐出朝堂。王昌龄得知这一消息后,心中不平,便作诗表达自己的不满。此事被心怀不满的人传到了李林甫耳中,李林甫于是随意找了个借口,将王昌龄贬到岭南担任官职。
岭南在古代被视为著名的流放地点,虽然名义上是贬官,但实际上与流放并无太大区别。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,那就是王昌龄的生活条件可能会稍微好一些。
岭南地区瘴气非常严重,活过十年的人寥寥无几,李林甫显然是有意置王昌龄于死地。
幸运的是,上天并没有完全切断他的生路,次年他遇到了大赦,得以回归。
这段经历使得王昌龄对前途不再抱有任何期望。一连串的挫折已经消磨了他的热情,他逐渐意识到:自己这一生最多也只能做到县令。
因此,他并没有急于回去报告工作,而是四处游览山水,结识朋友,借此机会交到了不少知心好友。
他首先拜访了与自己有过长久书信往来的朋友孟浩然。虽然两人早已互相熟悉,但亲自见面的机会却是第一次。孟浩然十分高兴,便邀请王昌龄畅饮,并且还享用了些海鲜,没想到这导致了他旧病复发,不久后便离世了。
尽管孟浩然的去世让人感到遗憾,但这也反映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。
王昌龄在游历中不断创作诗歌,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
在旅途中,他偶然遇见了同样外出游历的李白,两人一见如知己。王昌龄本打算与李白一起行走一段路程,然而李白酒量极大,王昌龄有些难以应付,最终不得不遗憾地告别。在临别时,他作下了《巴陵送李十二》以作留念。
不久后,他再次遇见了诗人岑参。岑参与王昌龄一样,都是当时著名的边塞诗人,二人一见如故,畅谈了许多诗词创作的体会。彼此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临别时,岑参特别为王昌龄写下了一首《送王大昌龄赴江宁》。
在路过洛阳时,王昌龄又结识了诗人綦毋潜和李颀。
在经过长安时,王昌龄再次结识了诗人王位和辛渐。
王昌龄的生涯可谓是仕途不顺,却在诗界取得了成功。正是由于这群朋友的支持,他和他的才华得以为世人所认知,也因此成就了后来伟大的诗人王昌龄。
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这并没有改善王昌龄的境遇。在担任了几年县丞后,他再次遭人诬陷而被贬,最终降为龙标县的县尉。
归乡途中,惨遭误杀
王昌龄在龙标县担任县尉已长达八年,此时他已五十九岁。就在这一年,他收到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。
此时的王昌龄对朝廷感到极度失望,已对官场不再抱有任何希望。他只是想回到故乡,瞧瞧老宅,慰问一下父母,因为他担心家人会遭遇战乱的波及。
想到这一点,王昌龄心中急切不已。他毫不向朝廷请示,便离开了龙标县,开始了返回故乡的旅程。
在旅途中,他创作了多首诗作,例如《留别司马太守》和《留别武陵袁丞》。
为了避开朝廷与安禄山叛军的交战区域,王昌龄走了许多弯路。到了次年十月,他终于抵达了濠州,此时距离他的故乡已不再遥远。
然而,他完全没想到,自己居然会在濠州陨落。
当时的濠州刺史闾丘晓得知大诗人王昌龄到访,立即慌了手脚。他竟然动用了军队,抓捕王昌龄并判处死刑。
关于闾丘晓为何采取如此行动,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。后人对此也众说纷纭。
如果换个角度,从闾丘晓的立场来看,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显而易见了。
尽管王昌龄的官职并不显赫,但他的名声却响亮。当王昌龄来到濠州时,闾丘晓并不会觉得这是巧合。在他看来,王昌龄的到来正是为了他而来。
显而易见,闾丘晓当时必定做了一些对不起朝廷的事情。结合安史之乱的背景,事情的真相似乎不言而喻。闾丘晓与安禄山存在关联,可能已经准备背叛。王昌龄的到来让他感到事情可能暴露,于是在慌乱中杀了王昌龄。
王昌龄怎能预料到,他只是想回家探望,却遭人误杀。一位杰出的文学巨匠就此陨落,实在令人惋惜。
不是不报,时候未到
王昌龄的去世让一个人心中一直难以释怀,那就是他的挚友高适。两人在王昌龄参加科举之前便已相识,彼此视为知己,并且常常通过书信保持联系。
与王昌龄相比,高适的仕途则顺利得多。更重要的是,他擅长交际,广泛结识了许多显贵。因此,高适有潜力为王昌龄复仇。
闾丘晓原本打算背叛安禄山,但王昌龄的出现扰乱了他的计划。再加上后来的战事陷入僵局,他也开始变得犹豫不决。
次年,睢阳之战爆发。睢阳是叛军南进的必经之地,朝廷为了阻止叛军的南下,决定调集大军增援睢阳。
指挥各路兵马的是宰相张镐,而高适则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,统率军队前来增援。
那时闾丘晓已被任命为谯郡太守,收到张镐的调令后,他却选择了观望,始终未能发兵。等他赶到睢阳时,睢阳城已经被叛军占领。
这个事情在当时既可以被看作严重,也可以被轻视。毕竟闾丘晓并不是完全没有前去支援,只是晚了几天而已,赵高随便找个借口也能应付过去。
但在高适的煽动劝说下,张镐最终决定将闾丘晓处以死刑,以此警示他人。
在执行死刑时,闾丘晓悲声哀求:“我上面有七十岁的老母,下有年幼的孙儿,请您饶我一命。我一定会以实际行动来弥补过错,勇敢地去杀敌。”
张镐听后,只是冷冷地回应:“难道就你有父母需要照顾?王昌龄的父母又由谁来照料?”
话音刚落,便下达了行刑的命令。
最终,高适通过张镐为王昌龄报了仇。闾丘晓的死并不令人惋惜,但王昌龄的离世却令人感到遗憾。他的父母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,而大唐则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。有些东西,一旦失去便无法再追回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